寻找牛股

我们一直在努力

货币促生产:傅海棠论扩大货币供给

日期: 来源:爱扒股

货币促生产:傅海棠论扩大货币供给

研究货币,就要说到货币的职能。公认的货币职能包括交换媒介、交易定价、国际货币、储藏功能等。货币是交换媒介,这是货币的本质属性。与交易定价、国际货币、储藏功能一样,都是货币作为一种特有物品的价值体现而已,是实现了人创造货币的目的。


但人造的货币,还能发挥货币对人的反作用,即货币对人产生的影响:货币可以促进生产劳动。这是货币诞生之后的特有职能。准确掌握这一货币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就是扩大货币供应量。那么,怎样把握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呢?让我们从基础开始谈起。

一、货币促生产:理论基础

1、因为货币是交换的媒介,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货币。货币可以购买到所有标价的商品,拥有货币,即意味着拥有了购买的权利,可以满足人的衣食住行娱乐等需求。所以,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货币,这是生存的基础。

2、因为货币是劳动凭证,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更多的货币。拥有货币,即意味着拥有购买他人劳动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在生病和年老的时候,人失去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需要他人提供劳动。这个劳动量的多少,是无法事先衡量的。所以,对任何人来说,都希望拥有更多货币。这也是人为了生存的必然选择。

3、因为货币是财富象征,每个人对货币的欲望是无极限的。占有更多货币,就意味着占有更多财富,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也可以获得社会上其他人的更多认同。所以,每个人对于货币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东方经济学认为,人有追求更好的天性。对货币的欲望,正是根基于“追求更好”这一天性。

有了这三点,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们总是愿意获得货币、愿意获得更多货币、对货币的追求无极限。要获得更多货币,不能靠偷、不能靠抢、也不能靠天上掉钞票,而是必须通过合法劳动。于是,异化的货币功能便体现出来:货币能促进个体劳动,进而促进社会生产。

货币能促进生产,是因为货币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空气、水源、食物,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为了获得货币,人们愿意去劳动。要想让人们多劳动,只需要多发行一些货币即可。所以,货币的发行,就变成了可以促进生产的一种手段。

比如,为了鼓励农民多种粮食,只需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让农民种粮的收益提高,则农民自然会精耕细作。2015年以前,中国实施对玉米的临时储备性收购政策,收购价格高,使得农民种玉米的收益高于种大豆。于是,国家在短短四年时间里竟然多收购了2亿多吨玉米。2015年取消临储,收购价格下跌,4年不到的时间里,玉米产量就减少了1亿多吨。

又如,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特区发展速度惊人,各地的一些开发区也发展得如火如荼,除了各种政策鼓励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税收优惠。在其他地方办企业,所得税是33%,而在特区和开发区内办企业,所得税优惠为15%,等于给企业减少了一多半的税负,让企业利润大为增加。于是,区域内企业就蓬勃成长起来。

向来繁荣因钱多,只见萧条因钱少。世界各国央行忽视了货币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只是盯牢通胀率,一会儿加息一会儿减息,一会儿收紧银根一会儿放松银根。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货币政策是给经济纠偏的,却完全没有想到如果货币政策运用得当,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

世界上本没有什么经济周期。深入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兴衰史,我们不难发现,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和收缩,是导致经济周期性运行的根源。既然如此,适当调控货币发行量,就可以根除经济萧条、维持经济的持续繁荣。

那么,应该如何扩大货币供给呢?

二、今日的货币:从M0到M3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认识当今世界的货币。

在电子货币时代,货币早已与千年前甚至百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硬通货才是货币,而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再以金属或贵金属来造币,有些地方,硬币也在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的纸币要有繁复的防伪措施,而今的电子货币已经可以实现货币流向的追踪。曾经的货币允许民间发行,而今的货币发行权几乎全部归属于各国央行。

认清当前的货币特点十分重要。由于世界进入电子化货币时间不过三四十年,而且是最近二十年才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时间发挥作用的货币与货币理论已经过时了!

今天,如果我们搜寻货币理论方面的著作,不难发现最新的版本也更新在2000年之前,距今超过20年。绝大多数货币理论著作出现在1980年代之前甚至更早在19世纪之前。那时候,最先进的货币模式是“实物纸币”,即绝大多数货币是印刷出来的,少量硬币是辅币,占比较小。货币理论家们在研究货币供需关系时,结论几乎异曲同工:货币发行数量多了,则物价必然上涨。

在古典经济学派看来,社会上的货币数量是一个确定的数量,能满足商业交易和储藏的需求,物价由此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如果央行多印刷一些货币,或者商业银行多发出一些贷款,则意味着市场上货币增多。而货币增多,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多,此时,商品数量不变,物价必须上涨。他们甚至能得出结论:货币多发行一倍,则物价就要上涨一倍。这便是著名的货币公式:MV=PY。

这样的结论,一度成为全世界经济学家的共识,也成为不太懂经济的人自以为是的观念。于是,通货膨胀理论深入人心,所有人都担心通胀、所有人都担心货币超发。货币主义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则断言“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

世界日新月异,理论也应与时俱进。今天,我们的货币形态与历史上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今天谈到的货币,至少包含以下几种:

1、流通中的现金,又被统计为M0。

如今的现金,包括纸钞、硬币。但如果这部分现金在银行内,则不算流通中。只有在居民和企业单位那里的现金,才纳入M0统计。

硬通货时代乃至于纸币时代早期,绝大多数货币都是流通中的现金。世界货币史、世界货币政策,都诞生于现金为王的时代。而在电子货币时代,现金占总货币的规模是不断下降的。比如,1978年,中国的M0有212亿元,而同期银行存款1155亿元,这意味着社会上流通的现金占全社会存款的比重18.36%。这个比值从1978年到1994年,长达16年时间里相对稳定在20%左右。即银行里有10元存款,则社会上有2元现金。当然,那时候的银行存款也全都是现钞。

1995年起,随着银行电子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的现金占比逐渐降低,2002年降低到10%。2010年低于6%,到2018-2019年5月,这个数值稳定于4%,且仍呈现下降趋势。如今,中国流通的现金7万亿元出头,而银行存款总量已经达到185万亿元。

25年前,中国每流通1元纸币,则银行存款有5元。25年后,中国每流通1元现金,则银行里的存款有25元。现金的占比大大下降,现金的重要性远不如从前。

只是,包括各国央行在内,人们未必意识到了这种转变,最起码,在货币政策领域,他们仍遵循防治通胀就要紧缩货币供给的传统、落后的思维。

2、狭义货币,又被统计为M1。

狭义货币,就是能形成直接购买力的货币。除了前述的流通中的现金,还包括企业的活期存款、机关团体的存款等。其中,分量最重的就是企业的活期存款。由于M0相对稳定,变化不大,所以,M1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企业活期存款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简单认为:M1=M0+企业活期存款。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企业存款,早已不再是现金,而主要是电子化的货币形式。

3、广义货币,又被统计为M2。

广义货币,又称准货币,是指随时可以成为现实货币进入购买渠道的货币。所以,除了M1之外,还包括所有的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企业的定期存款以及外币存款等。简单的公式就是:M2=M1+其它存款。

我们平时所理解的货币供应量,就是M2。但实际上,这个M2根本不是央行发行的货币总量。很多人根据M2的增长,简单低认为中国货币发行量过大,是没有道理的。

真正由央行发行的货币,我们称之为基础货币。央行能决定发行量的基础货币,除了黄金就是各类现金,包括纸钞和硬币。除此之外,基础货币还包括央行账目下的存款准备金,但这些准备金属于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保证金,原始资金不属于央行。

电子货币时代,商业银行可以创造新的货币供应量。比如,银行贷款1亿元,企业将这笔贷款直接存在该银行,则银行要再记账一笔新增存款1亿元。于是,贷款发生的瞬间,银行就增加了1亿元的货币供应量。这种新增的货币供应,不属于央行的增发货币,但统计时则纳入M2之中。

4、衍生货币,可被统计为M3。

按照中国央行的设计,除了M2之外,社会上还有一些金融债券、商业票据等,它们具有货币的部分职能,因此应该纳入到M3的范畴。只不过,中国央行尚未公布该项统计。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是公布M3的。但统计范围各不相同。

我们认为,除了M2之外的其它货币或者类似于货币的衍生品,都可以归于衍生货币。其中既包括债券,也包括票据,还包括股票以及其它具有货币职能的品种,可以用M3来表示。

如果这样看,则一个社会的总货币量=M2+M3。

货币种类如此之多,要通过发行货币促进生产,应该发行什么货币呢?

三、货币发行怎么做?

从当今货币的分类我们不难看出,原来简单的货币可以分成四类。其中的M0即现金,已经退化到十分次要的地步,而一百年前,它还曾经是最重要的货币模式。人们说的央行印钞、货币发行,就是针对现钞而言的。可是,今天的央行,已经很少发行现金钞票了。

央行很少发钞,那新增的货币是怎样来的呢?

1、以美元为锚的货币发行。在对外贸易中,企业获得贸易盈余,账户的美元货币增加,但这些美元无法在国内使用,于是,将美元出让给央行,央行按照汇率,支付给企业人民币,从而实现货币发行。

以美元为锚的发行货币模式,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有储备的、安全的货币发行模式。但就本质而言,以美元为锚,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黄金为锚,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有区别。黄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黄澄澄的金子,是一种实物货币。黄金与白银一样,产出数量有限,且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提炼出来,充当的却是不起眼的媒介职能。所以,黄金白银都是落后的、过时的货币模式。虽然在历史上,金银本位币曾经促进了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但它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美国人才在1973年彻底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了美元的自身本位。换言之,美元发行从此无约束,美元的天空是星辰大海。

连黄金都要废弃,又怎么可以崇拜虚无的美元!美元,是美国的法定货币,是美国人无成本发行的货币。中国的货币,怎么可能锚定他国的货币来发行呢?

中国的货币发行,当然要依据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可以单纯根据贸易顺差的多少来发行货币。

另一方面,以美元为锚的发行模式,根本不是实质性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假设企业赚得1亿美元,央行对应发行7亿元人民币。看起来,社会上货币总量增加了,但将来如果企业要用到美元呢?企业需要将7亿元人民币收回来还给央行,才能重新启用这些美元。而人民币回流央行的过程,就是货币紧缩,会导致社会上货币供应的紧张,进而影响到经济运行。

更重要的是,如果是某外资独资企业用7亿元人民币在国内经营,最终获取了7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然后企业决定换汇成美元,汇款出国外,在不考虑汇率变化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央行需要提供10亿美元给企业。那么,央行上哪儿去弄更多的美元?大量的人民币回流央行,社会资金紧张怎么办?

由此可见,以美元为锚的货币发行模式,只是临时性增加了货币供给而已。

2、贷款模式下的货币发行。纸币时代早期,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银行券的模式,变相增加社会货币供给。但这种发行数量是有限的,尤其容易受到临时性挤兑的影响,对银行稳定是不利的。在电子货币时代,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的模式,轻松增加货币供给。如今,这是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最主要的模式。

商业贷款,是最简单的货币扩张模式。某企业要运营,从银行贷款1亿元。此时,银行本来没有多余的钱,只是储户的存款在银行账户里临时存放而已。但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将1亿元资金转记账到企业名下。此时,企业账户凭空多了1亿元的存款。

在贷款1亿元发生的瞬间,全社会的存款总量(M2)增加了1亿元。而在这个瞬间,并不存在往常想象的那样的纸钞增加,变化的只是记账的数字而已。每个月,央行会把这些存款数字公布出来,就体现为M2的膨胀,然后人们就会说央行又印钞了。

在这一点上,央行是被冤枉的。M2的增加,是商业银行的商业行为,与央行无关。对社会的总货币存量而言,只是名义上的增加。如果回归到实物纸钞时代,货币数量根本没有增加!因为存款虽然增加了1亿元,但负债也增加了1亿元。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M2的增加,是不应该导致物价变化的——因为实物货币根本没有净增加,物价谈何变化!

所以,不要再人云亦云地根据M2的多少来判断央行放水的程度了。也不要再因为M2的增加而一味去指责央行了。

3、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模式。企业发行债券,卖给投资者,投资者交出手中的资金,转而持有债券。企业拿到资金,支付一张名义上的债券票据(电子货币时代已经不需要实物的债券票据,只需要进行简单记账即可)。发行债券后,企业有钱了,可以去进行生产经营,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实物纸币时代,债券发行后,全社会的货币总量其实没有增加。企业的资金是负债,投资者的债券票据是一种权利但暂时不能用于消费支出。所以,理论上,无论企业发行多少债券,都不会导致物价的变化。

而今,我们可以把投资者持有的债券看成是衍生货币,因为在投资者心中,债券就是自己的钱,只不过换了一种模式而已。

债券如此,股票也类似。只不过,股票不需要企业未来偿付,但企业需要用利润持续分红回报给投资者。对投资者而言,股票也是钱。

所有衍生货币,都是货币的变种。它们的增减,不体现为M2的增加。所以,衍生货币再多,看起来全社会的M2也没有增加多少。美国就是这样的例子。而中国的股票债券市场尚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有限,更多靠银行贷款的模式间接融资。所以,中国的M2看起来比美国要高很多。

但是,无论M2还是M3,它们的数量增加,都不意味着全社会货币总供给变多了。

4、央行发行基础货币。除了上述模式外,最可行的货币扩张方式还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就相当于实物纸币时代的印钞。只不过,在电子货币时代,央行不必开动印钞机,而只需要通过银行记账的手段完成货币的发行。

基础货币,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钱。在金银本位下,黄金白银增多了,则经济就活跃、社会就繁荣,国家就进步,因为在货币吸引下肯干活的人多了,劳动创造的财富增加了。美元锚定黄金不到30年,就发现黄金的局限性,因为黄金产量增加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所需要的货币扩张速度。所以,放弃金本位,纸币发行才能快马加鞭。

金银本位废弃后,如果坚持美元本位,只能是暂时的、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做法。锚定美元还不如锚定金银。因为任何人都不知道美国人货币发行的总量(主要是记账货币)是多少、有无上限。即便美国人发行国债,持有美元的人持有美债,也是基于美国政府信用不会破产的。问题是,美国政府的信用真的那么牢不可破吗?

金银本位、美元本位都不靠谱,央行还是应该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其中的投放模式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种:

其一,新增货币,收购农产品。当前的由粮食收购,是由企业完成的。企业的资金多数来自于贷款。粮食收购过程,完全没有新增货币供给。可以考虑转换一下模式,由央行定向粮食收购机构发行货币,由这样的机构收购农产品,用于国家储备。等于基础货币流向农民,再通过农民的消费流入银行,由银行增加贷款来扩大M2总量。也可以面向矿业企业、养殖企业等定向收购,充实国家储备。这样做,每年都可以有稳定的基础货币投放。

其二,新增货币,完善保障。对劳动能力不足者的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包括残疾人、老年人、重病患者等,国家每个月都有补贴。这些补贴的钱,可以不从经常性财政预算里支出,而是直接由央行通过新增货币方式拨付给财政部门,再由财政部门定期发放。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做法,每个月根据情况直接发行基础货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第三,保留货币,满足兑换。由于中国曾以美元为锚发行过大量基础货币,如今,随着美元规模的扩大,应该逐渐放松外汇管制,允许一些美元储备流出,中国仅依据购买海外资源等的实际需要保留多币种的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即可。而外储流出,央行收回的人民币,不能简单注销或留在央行账目,而应该保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或者重新注入政策银行,让基础货币继续发挥作用。这是一种变相扩大基础货币供给的做法。

四、增发货币多多益善?

提倡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这样的思路,有人能够接受,也有人反对,担心货币增发会导致物价上涨。有人担忧货币增发过量会导致货币贬值。这些疑惑,我们会有专门章节来进行分析。这里只谈一个思路:增发货币的数量应该怎样控制呢?

西方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会用很长的篇幅来探讨货币供需,也有很多公式来进行分析。这些分析和探讨,看起来洋洋洒洒,其实似是而非。经济学不是数学,货币数量更不是简单的算术公式能算清楚的。任何试图精确算清楚一个社会的货币供需数量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在我们看来,一个社会的货币量可以做定性把握,而无法进行定量测算。要把握货币总量,需要由央行综合权衡,而央行对货币数量的控制,应该根据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判断和调控目标来进行。即,央行应该属于政府的一个部门,而不应该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美联储那种所谓的货币政策独立,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早已经不适应电子货币时代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美联储与政府之间才会经常发生矛盾。到特朗普时代,矛盾变得更加尖锐。相比之下,中国央行是被法律明确定位为“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避免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悖的情况。

那么,央行应该怎样判断货币供给是否合理呢?有三个指标。

一、生产是否有活力。企业是经济体系的细胞,企业生产有活力,就是要有充足的原料库存、较高的开工率、较好的销售率。个别企业可能遇到问题,但多数企业能进行正常有序的生产。货币不是财富,但货币不足会阻碍财富的创造。要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促进财富创造的过程持续,就必须有足够的货币供给量。

二、企业是否有盈利。健康的经济状况,应该多数企业有稳定的利润、优质企业有丰厚的利润。马克思曾指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撇开后面的两部分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只有适当的利润,才能让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这也正是"货币促进生产"的本义。一个企业可以有亏损,但如果全行业多数企业亏损,这就不是企业的问题,一定是行业的整体问题,应该考虑给予相关救助。

三、劳动者是否有消费能力。人有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所以,消费的意愿总是有的。但消费意愿的高低,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或者说取决于钱的多少,因此,在评价货币投放量是否足够时,还应该重点监测社会零售票总额的增长情况。如果这个指标徘徊不前,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大货币投放量。

另一方面,全社会的货币总量应该与财富的交易量相匹配。货币是要满足交换媒介的职能,而存量财富交易就需要有足够的货币。这意味着货币必须与财富的增长同步。比如,原来价值10万元的房子,交易时需要的资金只不过10万元,如果若干年后房屋升值到100万元,则社会上货币的总量必须同样增长10倍,否则,很多交易就无法完成。

至于为了满足交易需求,应该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量,同样需要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因为具体需要多少流通货币,是一个动态匹配的状态。人们的消费意愿、存量财富的交换比例、商品交易的次数等是动态变化的,还要考虑科技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对财富创造速度的加快,所以生产、投资和消费需要政府和银行的引导,货币的收和放需要政府和央行的调节。

聚合标签

早盘选股涨停板上市公司龙虎榜热点题材股市炼金术股市名家股票新闻股票学堂 涨停股预测股票涨跌停板涨停板买入法涨停板卖出法涨停十五招追涨停板技巧如何抓涨停伏击涨停战法伏击涨停十八法发现涨停的60个细节涨停板如何赚钱涨停绝杀九招如何选择涨停股捕捉连续个股涨停方法股市涨停密码图解股票涨停规律涨停10招七步分析法涨停板实战交易快速捕捉涨停股的技术要诀 李大霄最新股市评论冯矿伟新浪博客水皮股市最新言论严为民最新持股淘气天尊股市最新点评叶檀股市最新评论黄生看金融齐俊杰看财经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徐文明大盘点评蒋菲股市评论牛刀股市最新评论花荣股市最新观点杨德龙最新股市评论任泽平股市最新评论但斌最新持股洪榕股市最新消息金鼎论市徐小明股市点评荀玉根股市最新评论李立峰股市最新评论郭施亮股市最新观点黄智华股市最新评论钱启敏股市最新评论沙黾农股市最新评论展锋股市最新评论丁大卫新浪博客居锦斌新浪博客李正金新浪博客凯恩斯最新股市评论王亚伟持仓股票陈锐看盘叶荣添最新股市消息蔡钧毅最新股市消息魏宁海股市最新消息阿丁股市最新消息杨百万股海实战空空道人股市最新言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wu2198股市即时分析索罗斯的金融逻辑钮文新股市最新言论时寒冰最新言论师晨冰推荐股票詹姆斯西蒙斯操盘术查理芒格的投资原则罗杰斯投资预言曹或均跟史玉柱学炒股段永平的80条炒股妙招格雷厄姆证券分析管清友新浪博客马红漫谈股市傅海棠傅海棠期货利弗莫尔操盘秘诀斯坦利克罗操盘术马光远最新谈楼市皮海洲谈股市石天方谈股市股市刀锋股市最新评论信哥实盘和众汇富安东尼波顿教你选股投资大师教你止损国际大师谈投资利维摩尔股票交易原则跟谢宏章学炒股普林格教你选股张中秦新浪博客水皮谈股市的规律李大霄投资战略约翰博格的投资智慧边风炜股评

热门文章

  • [涨停早知道]关键词:新基建、猪肉(2020/3/12)

  • 扒股君览宏观 ①国常会:抓紧出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额外加大对股份制银行降准力度。②两部门:支持建成一批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③发改委:进一步扩大鼓励外
  • [选股早知道]关键词:新基建、锂电池(2020/4/27)

  • 扒股君览宏观 ①央行、银保监会:统筹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好各项支持政策。②财政部、税务总局:普惠金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期限延长四年。③农业农村部:立足抗灾夺丰收,
  • [选股早知道]关键词:锂电池、农业(2020/3/30)

  • 扒股君览宏观 ①国开行决定设立2500亿元专项贷款,加大对制造业支持力度,涉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5G与光通信、大飞机、新型显示等领域。②北向资金27日净流入34.14亿元。个
  • [涨停早知道]关键词:5G、滞涨(2020/3/9)

  • 扒股君览宏观 ①外汇局:1月银行结汇10067亿元人民币。②海关总署:中国1-2月贸易逆差70.9亿美元;预估顺差388.5亿美元。③工信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④交通部:将农民工返岗包
  • [涨停早知道]关键词:新基建、电影(2020/3/27)

  • 扒股君览宏观 ①平即将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此次峰会由今年二十国集团主席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主办,以视频方式举行。②韩正:大力推进5G等新型基础

最新文章

  • 小北读财报:格力电器,千里挑一!

  • 小北读财报:格力电器,千里挑一!我们都在等着格力美的出2019年年报,就像初恋少女等男友,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哦不对~格力已经有点乱来了,2019年净利下降6
  • 【涨停预测】蓝光发展等有望冲击涨停(名单)

  • 一、公告及信息 宏达矿业:拟收购宏啸科技82.94%股权 或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宏达矿业公告,近日,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精银医疗与悦乾投资、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签署
  • [马红漫股市分析]区块链这波能涨几天?

  • [马红漫股市分析]区块链这波能涨几天?如果说某家公司号称我的主业就是区块链,而且已经赚很多很多钱了,说句实在话,这主要是看公司的品质了。如果公司但凡遇到了热点话
  • [马红漫股市分析]指明欧洲房产投资价值洼地

  • [马红漫股市分析]指明欧洲房产投资价值洼地现在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宏观看来,是个发展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但对个人来说,是个赚钱难,贬值快,靠谱投资渠道少的时代
  • [马红漫股市分析]滞胀来了?

  • [马红漫股市分析]滞胀来了?这个周末刚刚过去,从周五开始消息面上有这么几个消息,都还是影响比较大的。第一个,可能各位周五看到了,证监部门表示全面松绑主板、中小板